萊恩·庫格勒的新片《罪人》,一部設定在1930年代密西西比的吸血鬼恐怖片,通過藍調音樂的視角生動捕捉了那個時代,藍調曾被譴責為“魔鬼的音樂”,用以深入探討以非裔美國人為主的角色生活,由麥可·B·喬丹飾演的雙胞胎兄弟斯莫克與斯塔克領銜。
“除了吸血鬼的嗜血,《罪人》以音樂為脈動,從由薩米(邁爾斯·卡頓飾)與當地傳奇人物德爾塔·斯利姆(德爾羅伊·林多飾)在斯莫克與斯塔克的場地表演的藍調開始,”埃里克·戈德曼在IGN對《罪人》的熱烈影評中指出。
“庫格勒將音樂融入故事核心,展現其跨越世代團結人心的力量,即便不特別強調其歷史根源。雷米克(傑克·奧康奈爾飾),這位充滿魅力的吸血鬼領袖,以其愛爾蘭民謠傳承為藍調提供了鮮明對比,以大膽且意想不到的方式逐漸突顯。”
庫格勒運用非裔美國藍調與愛爾蘭民謠反映人類與吸血鬼共同的殖民掙扎。這兩種音樂類型在令人驚嘆的場景中大放異彩,使《罪人》,如戈德曼所述,“近乎音樂劇”,揭示音樂如何穿越時空並使其創作者永垂不朽。
在最近一次訪談中,萊恩·庫格勒談論了《罪人》中藍調與愛爾蘭音樂的使用、其難忘的場景設計,以及為何吸血鬼反派雷米克的創作感覺與《黑豹》的基爾蒙格同樣個人化。(訪談已為清晰度編輯。)
IGN:藍調音樂如何塑造《罪人》的世界與角色?
萊恩·庫格勒:對角色而言,藍調是對其完整人性的慶祝。它與教會有關,卻是原始的,擁抱身體、靈魂、痛苦、慾望與憤怒。與教會的拘謹不同,藍調是不加修飾的,接受每一個缺陷與美麗。它是對環境的叛逆,在小酒館中是一個安全空間,讓他們能做自己——自由表達慾望與身份,這是棉花田永遠無法允許的。
“我從未對一個反派角色有過對雷米克這樣的感覺。我愛創作他。”
IGN:《罪人》中的吸血鬼社群將不同的人團結成一個集體。你認為這代表什麼?
萊恩·庫格勒:我愛這部電影,我希望觀眾能純粹地體驗它。一旦它在4月18日上映,它就屬於觀眾。他們的解讀都是有效的。就像《黑豹》中的基爾蒙格,雷米克源自我的心。寫他是一種享受——導演傑克·奧康奈爾的表演也是如此。我將雷米克設想為一個獨特的吸血鬼領袖,不同於《迷失男孩》中的典型吸血鬼團體。他的複雜性逐漸展開,揭示了一個超乎預期、與他加入的群體產生共鳴的人物,這感覺新鮮而有力。
有史以來25部最佳吸血鬼電影






IGN:小酒館與吸血鬼音樂場景令人嘆為觀止。這些時刻的靈感從何而來?
萊恩·庫格勒:這些場景是電影的核心,展現了團結與愛。它們反映了受壓迫者的反抗——無論是通過非裔美國藍調還是愛爾蘭踏舞,這本身就是一種叛逆行為。對雷米克來說,一個1932年克拉克斯代爾的吸血鬼,選擇在週六晚上與這些人共度時光,意味深長。在2025年,觀眾很敏銳,所以我希望呈現一些新鮮的東西,就像90年代看到恐龍站在吉普車旁的那種震撼。這些場景是我試圖帶給觀眾那種驚奇的嘗試。
《罪人》圖庫






IGN:小酒館場景以單鏡頭拍攝,玩轉時間與文化交融。你何時決定在那個場景中探索時間?
萊恩·庫格勒:這是在寫作時想到的,意識到單純的吸血鬼題材不夠——需要其他超自然元素。我想捕捉一場精湛表演的超脫感覺,時間彷彿消融。每個人在音樂恰到好處的房間裡都感受過這種感覺。就像房子被拆毀,但言語無法形容。我的任務是通過電影傳達這種感覺,展現1930年代小酒館存在的原因:它們是被剝奪自由的人的避風港,一個跨越世代連繫的地方。
“在葬禮上,我們悲傷,但我們跳舞。這是非洲與愛爾蘭文化的真實寫照。”
IGN:第二個音樂場景,從吸血鬼的視角,使用愛爾蘭民謠。什麼吸引你使用它?
萊恩·庫格勒:愛爾蘭民謠,如《都柏林的岩石路》,帶著心碎的故事卻以激烈能量訴說——這種對比與三角洲藍調相呼應。兩者都來自被迫在田間勞作、被剝奪人性的人,卻找到慶祝人性的方式。愛爾蘭音樂在節奏中隱藏了反抗,就像藍調一樣。對雷米克,一個理解他們掙扎的吸血鬼,與這些人連繫是自然的。這種共享的韌性——在痛苦中起舞、唱著隱藏訊息的歌曲——點燃了我對這個故事的熱情。這就是電影製作的意義。
IGN:辦一場派對。
萊恩·庫格勒:沒錯。我們不會讓他們看到我們崩潰。我們會唱隱含深意的歌,笑著,跳著舞,無論如何。這是兩種文化的精神,也是雷米克被吸引的原因。這就是這部電影充滿活力的原因。